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深圳设计师王文亮、张达利赢香港设计师协会奖大奖
深圳设计师王文亮、张达利赢香港设计师协会奖大奖
深圳设计师王文亮、张达利赢香港设计师协会奖大奖
来源:建筑设计人才网 记者“王鹏
作为亚太地区最受推崇的设计大奖,2011“香港设计师环球设计大奖”3月6日晚在香港演艺学院举行颁奖典礼,深圳设计师张达利、王文亮分别摘取空间展示和零售店面类的金奖。这也是内地获得的仅有的两枚金奖。
文亮作品荣获2011香港设计协会环球设计大奖“零售店面”类金奖。(资料图片)
创办于1975年的“香港设计师协会奖”已成为香港最具规模的设计比赛及展览。自2011年开始,该奖首次接受亚太区以外其他国家的参赛作品,并相应改名为“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与欧美、日本设计师同台竞技并站在聚光灯下的两位深圳设计师有着同样的职业身份,他们都出自平面计领域,而获取的都是空间设计类别的金奖,“跨界”成为他们共同的话题。深圳商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两位设计师。
汉诺森获奖最多
张达利曾为上海世博会深圳馆创作的“城市档案文字墙”,获得空间展示全场金奖,并同时获得日本评委黑川雅之的评委奖,同时他率领的张达利设计团队为大运会主广场创作的大型文化墙“大运漂流瓶装置墙”获得公共空间类铜奖,此外还有一件作品获得餐厅类别优秀奖。
王文亮也是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的会员,在设计圈里是颇具声名的新锐设计师。此次他的一件卖场设计之作夺得零售店面金奖,此外还有数件作品分获各类别奖项。他率领的汉诺森设计团队被视为此次大赛最大的赢家,共摘得一金两银三铜及一项评委奖,是大赛获奖最多的团队。
据了解,“香港设计师协会奖”经过36年的发展,每两年一届,目前已成为现今亚太地区最受推崇的设计大奖。每届得奖作品都会做巡回展览,并结集年刊全球性发行。首次更名的“香港设计师协会环球设计大奖”在2011年吸引了超过2000多份来自世界各地40个不同地区的参赛作品,设计类别涵盖平面、产品、空间和新媒体设计,规模空前盛大。
以传统工艺重现深圳叙事
2010年,上海世博会深圳馆以“大芬丽莎的微笑”迎接全世界的观众,而在深圳馆的一个角落里,悄然藏着张达利设计的“城市档案文字墙”。其实这件作品的构思源于2003年他参加“平面设计在中国”主题展“深圳设计·设计深圳”时的一件作品。
当时他用木皮编织起来,再用丝网印刷一次次地将《道德经》文字印刷在上面,形成了文字的迷宫,以此表现“打破陈规”之意,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他用了近十年。这种设计语言后来在世博会深圳馆中达到高潮在近200平方米的墙面上,有四分之三是使用这种方式制作成。由于展馆的空间面积不大,张达利决定“通过设计解决空间的张力”。他把文字用双重宣纸在手工丝网版上多次重叠印刷,为此还专门在八卦岭租借了个工厂顶楼进行拼接作品。工序虽然极为复杂、繁琐,修改重制次数多达十几次,但张利达都是在现场亲自指导完成。他说,此次的作品是用传统工艺和当代表现手法碰撞的结果。
这件作品还被本次大赛的评委、日本设计大师黑山雅之评为“评委奖”。
“舱”为概念呈现卖场
“以传统的材质作现代的表达”,同样是王文亮对金奖作品“可可唛家居美庭旗舰店”的一种解读。他告诉记者,“可可唛”是个纯进口的家居品牌,以天然乳胶、棕麻为材质倡导源自自然,因而在卖场设计材质的选择上尽可能体现产品的内涵,其店面实际是个关乎睡眠的体验中心,因此他以“舱”为设计概念,来呈现温馨、舒适的感觉。
作为国内青年设计师中的佼佼者,王文亮1992年初来深圳之时从事商业摄影、平面设计,继尔转向空间设计,近年来他更多地出现在室内设计的领域。2009年在iF中国设计大奖中,王文亮凭借其迪桑娜公司厂房外立面改造及内部空间设计作品,一举夺得室内设计类的唯一金奖。其后又先后夺得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亚太室内设计大奖的金奖与银奖。
张达利与王文亮各执一词
跨界,与专业背景无关?
深圳两设计师获“香港设计师环球设计大奖”
以平面设计师的职业经验从事空间设计,是优势还是劣势?在采访中,两位设计师各执一词。
以平面设计闻名的张达利如今玩起了空间设计。实际上他的“玩票”始于十年前为客户设计“新茗堂”餐厅,当时他以“金木水火土”做灯饰,以废弃的算盘垒成吧台,用线路板做墙面设计,玻璃上加宣纸营造“禅味”感觉。在他看来,一切设计的基础来自平面设计。平面设计师更为注重立面的细节,同时会抛开室内设计师固有的取材传统,往往会创新视觉语言和表现手法,产生“出手不凡”的效果。在此后涉足的众多空间设计中,张达利一直坚持把平面语言融合其中。
王文亮则表示,这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不少设计师认为平面设计师的专业背景不是优势,反而成了劣势,他们在面对空间时往往会呈现平面化的表达,在纵深空间、体量方式的把握上难以转换。三年前他创办了建筑设计公司。而实际上做空间设计则从1996年就开始了。他说,“跨界”并非有意为之,而是被客户所推动,现在空间设计的业务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学什么并不重要,关键还在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优势还是劣势因人而异。”王文亮认为自己受益于读书,在大学时他学的是雕塑,阅读了很多哲学类、设计类和建筑类的书籍。现在的他虽然多从事室内设计,但与室内设计师却没有来往。他说,之所以创办建筑设计公司,就是因为不认同传统室内设计对行业的理解和表达,似乎他们更多地接近于装修与装饰,他希望自己有不同于传统室内设计的约定俗成的表达。
“我觉得不管是平面还是室内设计,都只是一个载体。经验并不重要,有时候反而会成为包袱。”王文亮告诉记者。